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两区”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综述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大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8-17 07:35:56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鲜花次第开放。
    在明媚的春光里,行走在龙都大地,处处可见火热的建设场景: 
    产业集聚区里,工人或忙着搬砖砌瓦,或忙着调试安装设备,大家干劲十足、争分夺秒。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金堤路(开德路-卫都路)上,100余名施工人员正忙着铺设雨污水管道;占地8000余亩的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处,近千名施工人员在水库岸线上进行景观和绿化建设,绿树、奇石让整个水库变得更加迷人。 
    周末的华龙区特色商业区车水马龙,人们流连于休闲购物中心,畅享美好生活。已完成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市商务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这些,充分彰显了我市各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下简称“两区”)以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蓬勃的发展态势。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濮阳市上下同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产业集聚区实现了提档升级,“两区”建设势头强劲,示范区绽放新姿,濮阳人民实现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强化功能壮大集群产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河南龙都石油化工公司异丁烷脱氢项目建设工地上,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线上的所有设备进行检测、调试,为投入生产做最后的冲刺;清丰县家居产业园,沙发、床等产品应有尽有,工人们在各自的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繁忙的生产场景,凸显了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勃勃生机。2014年,我市以实施“131”工程为抓手,坚持项目支撑,共实施项目436个,新开工项目151个,列入省重点项目88个,居全省第三位。截至2014年年底,我市8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1亿元,增长36.3%,占全市投资的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4.9亿元,增长20.2%;完成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9.6%,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7.1%、49.9%,从业人员达12.6万人,各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完善配套功能。8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其中6个建成投用。电光源质量检测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得国家级认证,省级家具、羽绒、石油装备制造质量检测中心等一批生产性配套服务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寓、商贸等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投资65亿元,新改建道路56条209公里,铺设管网141公里、电网96公里,产业集聚区8个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化工基地。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着力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化工产业集群。壮大基础化工,谋划实施了一批基础性、龙头性项目,有力支撑了化工产业壮大规模。丰利石化60万吨丙烯联产芳烃建成投产,中原乙烯扩能改造列入中石化发展计划,河南能化气化岛加快推进,中原油田炼油厂扩能改造力争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精细化工,着力纵向延伸、侧向配套,班德路萜烯树脂、联鑫化工碳四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中炜、盛源化工实施战略合作,产能效益大幅提升,呈现出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发展的良好势头。 
    着力打造国家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围绕石油钻探、采掘、管输,打造石油装备全产业链,目前已聚集企业124家。2014年,实施了中拓管道、博瑞特装备制造等16个项目;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石油装备展销会,濮阳被中石协命名为国家级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着力打造中部家具之都。引入名企名牌,加快产业聚集,南方、全友等知名家具企业先后落户清丰产业集聚区,全友家私中部产业园加快建设,带动了260余家地方家具企业和板材加工、门业等关联项目竞相发展,申新泰富家具博览中心、家居物流园区等配套项目积极推进,中部家具之都已见雏形。同时,我市的羽绒制品及服饰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也实现了扩量提质、迅速发展。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永乐生物聚乳酸纤维、巨烽生物节能产业园、清华同方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我市被定为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天能集团动力电池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了龙迈、华驰等一批电动车企业的发展。以绿能融创为龙头的天然气深加工项目,带动了新动力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27.9%。 
    突出特色促进集聚“两区”建设势头强劲 
    濮阳市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成面积仅有2.3平方公里。但它的容量很大、效益惊人。截至2014年年底,入驻服务类企业500余家、个体经营户4256户,营业收入完成78亿元,税收收入7.5亿元,分别增长83%和61%,安置就业4.1万人。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两区”建设,“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区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特色产业加快集聚。据统计,2014年,区域内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突破50%。 
    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市商务中心区完成投资2.4亿元,“两纵两横”4条道路开工建设,水、电、气、暖、讯等同步推进。华龙区特色商业区完成投资3.56亿元,主要用于新建道路、信息化设备提升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建设。五县的“两区”完成投资20.2亿元,建成道路19条69.6公里,铺设管网47公里、电网32公里,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框架基本形成。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以城市综合体、楼宇经济、现代专业市场和精品商业街为重点,加快项目建设。银座商城等31个项目投入运营,总投资69.9亿元;恒丰城市综合体等30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111.2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62.1亿元;中石化中原天然气调度中心等总部经济项目加快推进。王府井等9个知名企业签约落户,签约金额达65亿元。 
    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市商务中心区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商务集群,龙湖金融财富广场、保险大厦等8个项目陆续签约。华龙区特色商业区已形成三大特色集群:以丹尼斯、百姓生活广场等为代表的商贸集群;以正大家居博览中心、金桥家具城等为代表的家居集群;以万利财富广场为代表的楼宇经济集群,聚集了国内外知名品牌560余个。五县“两区”的服务业集聚态势初显,亿洲乐活城市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多元复合重点突破示范区绽放新姿 
    阳光照耀下的龙湖,波光粼粼,草青树绿,风景如画。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校区,是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园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项目,目前已建成投用。卫都大桥是我市第一座跨湖音乐大桥,夜晚来临,如梦如幻的意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一个山叠翠屏、水映绿岸、路环绿带、宜居宜业的示范区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2011年3月启动建设的示范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03.9亿元,起步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14年9月底,引黄调节灌溉水库如期蓄水,标志着示范区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坚持规划引领。全面贯彻城乡一体、复合型发展等理念,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区、产业功能区等功能分区。特别是城市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顺势拓延、组团发展,以水库为主线,自西向东依次布局物流园区、教育园区、文化园区、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区等,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起步区规划荣获了“全国人居经典方案金奖”和“城乡规划设计综合奖”。 
    着力完善功能。加快道路、桥梁建设,建成了“十纵八横”18条道路42公里、9座桥梁1014延米,构建了起步区路网框架。统筹推进水、气、电、暖、讯等配套设施建设,18条道路污雨水管线建成投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市工人文化宫和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杂技艺术学校、市一高新校区等加快建设,提升了示范区综合承载能力。 
    突出生态建设。以打造北方水城、中原绿都、生态宜居之城为目标,做活水、做足绿、做优文化,先期启动的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建设,水域面积6000亩、库容1800万立方米。依托水库,贯通河渠,建设湿地,利用弃土,堆积龙山。实施水库岸线和龙山绿化工程,搞好路网绿化亮化,并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同时,谋划推进了“一纵一横”都市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林果采摘、苗木花卉观赏、休闲度假等生态农业。 
    创新建设模式。出台了《全面加快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实行周例会、台账管理、“一线分包”等制度,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创新投融资机制,与百瑞信托组建龙瑞公司,与国开行、省水投组建龙湖公司,与中建七局等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特别是与省水投、国开行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破解了资金瓶颈,形成了融资发展的“濮阳模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沐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2015年,我市将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完善载体平台,壮大产业集群;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着力提升基础支撑,增创发展优势;着力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创造优良环境,努力创造濮阳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更大辉煌!


责任编辑:李俊